内容详情

钢铁冶金综合污水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技术之生物挂膜

所属分类: 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9-11-06

钢铁冶金综合污水处理技术

  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是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企业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钢铁工业是用水大户,尽管工艺采取各种措施和技术革新,使吨钢生产用新水量较以前有较大幅度下降,但生产用新水量仍然很大,同时排出的大量生产污(废)水目前仍未全部得到妥善处理和回用,从而对水资源造成较大的浪费并对周边环境产生一定程度的污染。因此,建设污水处理回用工程,完善企业排水体系,充分利用水资源对促进钢铁企业经济快速发展是十分迫切和必要的。

  近年来,首钢国际工程公司水处理专业技术团队对钢铁冶金综合污水处理技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应用。由于钢铁行业污水成分较复杂,进水主要特点为水质不稳定且水量冲击负荷高等,污染物以无机成分为主,主要污染物为CODCr、SS、油类等。同时考虑到回用至工业水系统,出水需要对暂时硬度、铁离子等进行适当控制。另外,工艺流程的确定还需综合考虑下列因素:污染物的形成及其发展趋势;进出水水质的要求等差异;操作人员的经验和管理水平;场地的建设条件及今后发展空间;实际经济条件。根据行业来水水质数据分析,该类水源属于典型的钢铁尾部综合污水,结合国内钢铁行业尾部污水普遍运行状况,采用物理化学法原理,优化水处理工艺,实现出水水质控制指标是完全可行的。

  由于采用物理化学方法处理钢铁综合污水,故需要选用简单实用的处理技术,满足最终用户对水质的要求,下面重点研究高效澄清池处理技术。

  高效澄清池的研究与应用

  我国沉淀池在经历了平流沉淀池,斜板(管)沉淀池和机械加速(脉冲)澄清池之后,一种称做高密度澄清池的新型澄清池问世了。该池型是由国外水处理公司推广适用于市政的新型澄清池,2000年左右进入中国市场。在中国各城市用地日益短缺的情况下,由于高密度澄清池技术效率高,适用性广,因而是适宜的选择。

  高密度沉淀池与斜管(斜板)沉淀池的机理基本一致,其最大区别在于将活性泥渣进行回流,以增强絮凝体的活性和沉淀效果,其主要优点在于:(1)处理效率高,占地面积小,池体面积仅为脉冲澄清池的1/4;(2)活性泥渣回流、絮凝效果增强,可节省药剂30%左右;(3)剩余泥渣浓度高(可达20―30g/l),脱水容易;(4)出水水质好;(5)适应处理高浊度且浊度变化较大的原水;(6)全自动控制系统,启动、停止、污泥排放等自动控制;(7)根据水量、水质自动加药,运行成本低;(8)系统使用体系内絮凝泥渣回流,无需投加细砂等体系外载体物质。

  首钢国际工程公司密切关注该项技术,并在原雏形基础上自主研发和自主集成,并命名为高效澄清池,成功应用于迁钢、通钢和酒钢工程项目中,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环保效益。

  高效沉淀池池型及结构介绍

  高效沉淀池是一种采用斜管沉淀及污泥外循环方式的高速澄清池。其工作原理基于以下五个方面:原始概念上的整体化的循环式絮凝反应池;推流式反应池至沉淀池之间的慢速传输;污泥的外部回流再循环系统;斜管(斜板)和成层沉淀浓缩区一体化;采用合成絮凝剂+高分子助凝剂。

  由以上机理决定了高效沉淀池具有的优点为:污泥循环提高了进泥的絮凝能力,使絮状物更均匀密实;斜管(斜板)布置提高了沉淀效果,具有较高的沉淀速度,可高达20―40m/h;澄清水质量较高;对进水水质波动不敏感,并可承受较大范围的流量变化。

  高效沉淀池可在流速波动范围大的情况下工作。它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一个反应池、一个预沉池――浓缩池和一个斜管分离池。

  采用以高效澄清池处理为核心工艺的系统,其处理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可作为生产水的补充水回用。其中,高效澄清池为带泥渣外回流型、具有高吸附底物浓度的性能、组合式功能空间各具水力特性和能量差异,大大提高了该类污水的处理效果。通过工程实践证明高效澄清池处理工艺是适合于钢铁企业生产污水的工艺流程。

  十几年来,首钢国际工程公司水处理专业技术团队积极汲取、消化吸收国内外给排水、工业用水领域先进技术,在工程设计中大力推行节能减排、循环经济、降低水耗和确保工艺用水安全等设计理念。技术团队基于在众多钢铁厂公辅设施工程中的丰富实践历练,熟练掌握冶金工艺中各用户用水工况细节、差别及阻碍充分释放潜力的关键点,能够准确理解客户需求,在不断改进既有用水工艺路线和装备的同时,综合考虑水处理技术的可靠性和经济性,并首次将市政领域新工艺、新设备适度改造后超前植入冶金工业和其公辅用水领域中。首钢国际工程公司技术团队完成了从十多年前单纯项目设计向项目设计、研发、技术咨询、工程总承包于一体的转型,今后,将进一步关注水处理工程技术发展趋势,为冶金工业安全用水和科学用水做出不懈努力。

  高效沉淀池结构介绍

  斜管分离池

  逆流式斜管沉淀区将剩余的矾花沉淀。通过固定在清水收集槽下侧的纵向板进行水力分布。这些板有效地将斜管分为独立的几组以提高水流均匀分配。不必使用任何优先渠道,使沉淀可在最佳状态下完成。澄清水由一个集水槽系统回收,絮凝物堆积在澄清池的下部浓缩区,进行成层沉淀(浓缩)。

  反应池

  在该池中进行物理――化学反应,或在池中进行其他特殊凝聚反应。反应池分为两部分:一个是快速混凝搅拌反应池,另一个是慢速混凝推流式反应池。快速混凝搅拌反应池区是将原水(通常已经过预混凝)引入到反应池底板的中央。一个叶轮位于中心稳流型的圆筒内,该叶轮的作用是使反应池内水流均匀混合,并为絮凝和聚合电解质的分配提供所需的动能量。混合反应池中悬浮絮状或晶状固体颗粒的浓度保持在最佳状态,该状态取决于所采用的处理方式。通过来自污泥浓缩区的浓缩污泥的外部再循环系统使池中污泥浓度得以保障。

  慢速混凝推流式反应池是一个慢速絮凝池,其作用就是连续不断地使矾花颗粒增大。因此,整个反应池(混合和推流式反应池)可获得大量高密度、均质的矾花,以达到设计要求。具体联系污水宝或参见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预沉池――浓缩池

  矾花慢速地从一个大的预沉区进入到澄清区,这样可避免损坏矾花或产生旋涡,确保大量悬浮固体颗粒在该区均匀沉积。矾花在澄清池下部汇集成污泥并浓缩。浓缩区分为两层:一层位于排泥斗上部,一层位于其下部。上层为再循环污泥的浓缩,即活性泥渣。污泥在这层的停留时间为几小时,然后排入到排泥斗内。在某些特殊情况下 (如流速不同或负荷不同等),可调整再循环区的高度。由于高度的调整,必会影响污泥停留时间及其浓度的变化。部分浓缩污泥自浓缩区用污泥泵排出,循环至反应池入口。下层是产生大量更为致密的浓缩污泥的地方。浓缩污泥浓度至少为20克/升(澄清工艺)。

  用污泥泵从预沉池――浓缩池底部抽出剩余污泥,送至污泥脱水间进行处理。(来源:电镀网)

污水处理技术之生物挂膜

  生物膜法是一种高效的废水处理方法,具有污泥量少,不会引起污泥膨胀,对废水的水质和水量的变动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运行管理简单等特点。

  生物膜法是使微生物附着在载体表面上并形成生物膜,当污水流经载体表面时,污水中的有机物及溶解氧向生物膜内部扩散。膜内微生物在有氧存在的情况下对有机物进行分解代谢和机体合成代谢,同时分解的代谢产物从生物膜扩散到水相和空气中,从而使废水中的有机物得以降解。

  活性污泥法和生物膜法的区别不仅仅是微生物的悬浮与附着之分,更重要的是扩散过程在生物膜处理系统中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

  在生物膜反应器中,有机污染物、溶解氧及各种必须的营养物质首先要从液相扩散到生物膜表面,进而进到生物膜内部,只有扩散到生物膜表面或内部的污染物才有可能被生物膜内微生物分解与转化,最终形成各种代谢产物。

  另外,在生物膜反应器中,由于微生物被固定在载体上,从而实现了SRT与HRT(水力停留时间)的分离,使得增殖速率慢的微生物也能生长繁殖。因此,生物膜是一稳定的、多样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01生物膜的形成原理(挂膜过程)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是微生物吸附、生长、脱落等综合作用的动态过程。

  首先,悬浮于液相中的有机污染物及微生物移动并附着在载体表面上;然后,附着在载体上的微生物对有机污染物进行降解,并发生代谢、生长、繁殖等过程,并逐渐在载体的局部区域形成薄的生物膜,这层生物膜具有生化活性,又可进一步吸附、分解废水中有机污染物,直至最后形成一层将载体完全包裹的成熟的生物膜。

  根据Characklis、Liu等人的研究,微生物膜的形成通常经历载体表面改良、可逆附着、不可逆附着、生物膜形成四个阶段,具体描述如下:

  微生物在载体上的挂膜可分为微生物吸附和固着生长两个阶段。载体加入水体以后,首先进入吸附期。有部分微生物和丝状物质已经附着在载体表面,附着了较多物质的位置往往是载体的凹处,不容易被水流剪切的地方。此时悬浮液中的微生物大量增长,出现较明显的一个污泥层。

  经过不可逆附着以后,微生物在载体表面获得一个比较稳定的生长环境,在供氧和底物充足的情况下,吸附在载体上的污泥中的微生物很快就开始生长。

  随着培养驯化时间的增长,在载体表面生长的生物膜也迅速增长,逐渐覆盖整个载体表面,并开始增厚。但生物膜的生长并不均匀,在载体比较突出的地方,生物膜比较薄,而凹处则会长出相当繁盛的菌落,可见水力剪切对生物膜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在载体表面附着生长的微生物种类也很繁多,除了累枝虫、钟虫外,还可观察到丝状菌、球菌、杆菌等,还有一些游泳性的细菌在活动。随着载体上附着了越来越多的生物膜,载体的表观密度逐渐会下降,变得更轻,更容易流态化,同时在下降区的载体下降速度有所变慢。

  02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因素

  生物膜的形成与载体表面性质(载体表面亲水性、表面电荷、表面化学组成和表面粗糙度)、微生物的性质(微生物的种类、培养条件、活性和浓度)及环境因素(PH值、离子强度、水力剪切力、温度、营养条件及微生物与载体的接触时间)等因素有关。

  载体表面性质

  载体表面电荷性、粗糙度、粒径和载体浓度等直接影响着生物膜在其表面的附着、形成。在正常生长环境下,微生物表面带有负电荷。如果能通过一定的改良技术,如化学氧化、低温等离子体处理等可使载体表面带有正电荷,从而可使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形成过程更易进行。载体表面的粗糙度有利于细菌在其表面附着、固定。

  一方面,与光滑表面相比,粗糙的载体表面增加了细菌与载体间的有效接触面积;另一方面载体表面的粗糙部分,如孔洞、裂缝等对已附着的细菌起着屏蔽保护作用,使它们免受水力剪切力的冲刷。

  研究认为,相对于大粒径载体而言,小粒径载体之间的相互摩擦小,比表面积大,因而更容易生成生物膜。另外,载体浓度对反应器内生物膜的挂膜也很重要。Wagner在用气提式反应器处理难降解物废水时发现,在载体质量浓度很低情况下,即使生物膜厚达295μm,还是不能达到稳定的去除率。但是,在载体浓度为20-30g/L时,即使只有20%的载体上有75μn厚的生物膜,反应器依然能达到稳定的(98%)去除率,COD负荷最高可达58kg/(m3・d)。

  悬浮微生物浓度

  在给定的系统中,悬浮微生物浓度反映了微生物与载体间的接触频度。一般来讲,随着悬浮微生物浓度的增加,微生物与载体间可能接触的几率也增加。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在微生物附着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临界的悬浮微生物浓度;随着微生物浓度的增加,微生物借助浓度梯度的运送得到加强。具体联系污水宝或参见更多相关技术文档。

  在临界值以前,微生物从液相传送、扩散到载体表面是控制步骤,一旦超过此临界值,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固定受到载体有效表面积的限制,不再依赖于悬浮微生物的浓度。但附着固定平衡后,载体表面微生物的量是由微生物及载体表面特性所决定的。

  悬浮微生物的活性

  微生物的活性通常可用微生物的比增长率(μ)来描述,即单位质量微生物的增长繁殖速率。因此,在研究微生物活性对生物膜形成的最初阶段的影响时,关键是如何控制悬浮微生物的比增长率。研究结果表明,硝化细菌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固定量及初始速率均正比于悬浮硝化细菌的活性。Bryers等人在研究异养生物膜的形成时也得出同样结果。

  影响悬浮微生物活性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种:

  (1)当悬浮微生物的生物活性较高时,其分泌胞外多聚物的能力较强。这种粘性的胞外多聚物在细菌与载体之间起到了生物粘合剂的作用,使得细菌易于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

  (2)微生物所处的能量水平直接与它们的增长率相关。当卢增加时,悬浮微生物的动能随之增加。这些能量有助于克服在固定化过程中微生物载体表面间的能垒,使得细菌初始积累速率与悬浮细菌活性成正比;

  (3)微生物的表面结构随着其活性的不同而相应变化。Herben等人研究发现,悬浮细菌活性对细菌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固定过程有影响,而且,细菌表面的化学组成、官能团的量也随细菌活性的变化有显著变化。同时,Wastson等人的研究表明,细胞膜等随悬浮细菌活性的变化而有显著变化。细菌表面的这些变化将直接影响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固定。因此,通常认为,由悬浮微生物活性变化而引起的细菌表面生理状态或分子组成的变化是有利于细菌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的;

  (4)微生物与载体接触时间。微生物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是―动态过程。微生物与载体表面接触后,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条件,因此必须保证微生物在载体表面停留一定时间,完成微生物在载体表面的增长过程;

  (5)水力停留时间(HRT)。HeUnen等人认为,HRT对能否形成完整的生物膜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其他条件确定的情况下,HRT短则有机容积负荷大,当稀释率大于最大生长率时,反应器内载体上能生成完整的生物膜。刊huis等人的试验证明了这种观点。在COD负荷为2.5kg/(m3・d),HRT为4h时,载体上几乎没有完整的生物膜,而水力停留时间为1h时,在相同的操作时间内几乎所有的载体上都长有完整的生物膜,且较高的表面COD负荷更易生成较厚的生物膜,即COD负荷越高,生物膜越厚。周平等人也通过试验证明了较短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载体挂膜;

  (6)液相pH值。除了等电点外,细菌表面在不同环境下带有不同的电荷;液相环境中,pH值的变化将直接影响微生物的表面电荷特性。当液相pH值大于细菌等电点时,细菌表面由于氨基酸的电离作用而显负电性;当液相pH值小于细菌等电点时,细菌表面显正电性。细菌表面电性将直接影响细菌在载体表面附着、固定;

  (7)水力剪切力。在生物膜形成初期,水力条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直接影响生物膜是否能培养成功。在实际水处理中,水力剪切力的强弱决定了生物膜反应器启动周期。单从生物膜形成角度分析,弱的水力剪切力有利于细菌在载体表面的附着和固定,但在实际运行中,反应器的运行需要一定强度的水力剪切力以维持反应器中的完全混合状态。所以在实际设计运行中如何确定生物膜反应器的水力学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03挂膜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生物载体挂膜过程中的作用力

  生物载体挂膜过程中的作用力直接促成了微生物与载体表面的直接作用,在整个生物膜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生物载体在挂膜过程的作用力较为复杂,这里详细分析与生物载体表面理化特性有关的物理力,如范德华力、静电作用力、表面张力、水动力外,还有湍流扩散力、表面剪切力、载体运动引起的力等。

  载体表面亲水性的影响

  华南理工大学江帆通过对不同载体挂膜实验得出:GPUC载体表面含有-OH、酰胺基等亲水性基团,而大部分微生物本身具有良好的亲水性,载体表面与微生物表面能够形成氢键结构;同时亲水性载体表面自由能低于疏水性载体的表面自由能,水中的微生物更容易接近亲水性载体表面吸附生长。实验中对GPUC载体与普通多孔载体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GPUC载体的挂膜量及挂膜生物活性均大于普通多孔载体。

  温度对挂膜行为的影响

  水温是微生物的重要生存因子,在适宜的水温范围内微生物可大量生长繁殖。每一种微生物都有一个最适生长温度,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大多数微生物的新陈代谢活动都会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强,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弱。好氧微生物的适宜温度范围是10―35℃。水温对硝化菌的生长和硝化速率有较大的影响。大多数硝化菌合适的生长温度是25―30℃之间,当温度低于25℃或者高于30℃硝化菌生长减慢,10℃以下硝化菌的生长及硝化作用显著减慢。

  江帆分别在10℃、20℃、35℃左右时进行挂膜试验,同时在整个挂膜过程中测定填料上附着的微生物量,根据结果绘制不同温度下的微生物量变化曲线如图所示。在10℃时,挂膜启动较慢,经过7d才有明显的生物膜附着,挂膜成熟经过了21d,附着生物量最大值为2.1 g/L;在35℃时,经过4d生物膜开始形成,生物膜成熟经历了大约19d,附着生物膜量最大值为3.5g/L;在20℃左右时,经过2d生物膜开始形成,生物膜成熟经过了10d左右,附着生物膜量最大值为5.7g/L。可见,温度对挂膜的影响不大明显,在15℃~30℃范围内,填料表面生物膜都能够形成,挂膜启动的比较快。

  温度是影响生物活性和代谢能力的关键因素,其对硝化反应过程的影响主要在于硝化细菌的生长规律及生物活性上。

  温度对生物活性的影响表现为:一是对生化反应速率的影响;二是对氧的传质速率的影响。

  载体比表面积、表面粗糙度对生物膜附着性能的影响

  微生物的表面积、表面粗糙度形成初期生物膜的主要因素。大的比表面积、粗糙度提高了载体对微生物的捕捉能力。

  表面粗糙度大的载体对水流具有更强的重新分布能力使反应器内水流对载体上生物膜的剪切力变小,同时为微生物与基质之间的混合和接触提供了有利的内环境,促进了生物膜在填料表面的积累。

  粗糙表面比光滑表面具有更厚的层流边界层,能提供良好的静态水力学环境从而避免水流剪切力对附着微生物增长的不利影响,所以在生物膜形成的最初阶段,较大的比表面积、表面粗糙度可使生物膜的形成速度加快。(来源:环保小蜜蜂)

广州绿鼎环保设备有限公司:专注于带式压滤机、污泥脱水机、泥浆脱水机、河道污泥脱水机、洗沙污泥脱水机的生产、销售与服务。
欢迎广大客商带物料样品来我厂参观考察测试实验我厂设备脱水效果(也可托运或快递样料来我厂,费用由我司承担,这样可确保物料样品能及时准确到达,我们的技术人员将检测出精准真实的数据报告供您参考),绿鼎环保期待您的到来。